首页 > 文章详情
沐猴而冠:猴子的官威
来源:志怪mook
作者:盛文强
创建时间:2022-03-03 08:05:00

沐猴而冠,是指猴子沐浴之后穿衣戴帽,学着人的样子,虽然颇为郑重,却虚有其表,终归还是猴样。


这个成语最早是讽刺项羽的,见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攻入咸阳,焚烧秦宫室,有谋士劝他在此处定都,他却难离故土,对众人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有人听到这话,便议论道:“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说后,勃然大怒,便把这人给煮了。


项羽武力值惊人,却难脱小农思维,仍停留在一个田舍翁的见识,离不开老家的那一亩三分地,后来的悲剧也就在所难免。沐猴而冠这个词,原本讽刺项羽是难成大事的南蛮,后来也讽刺窃居高位、德不配位的人。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庭做弼马温,穿上了官服官帽,脚上还穿了官靴,行动还是猴子的腾挪跳跃,颇有滑稽之态,真可谓沐猴而冠,同僚见了都掩口而笑,它自己却浑然不觉。


蟒袍猴官  河北武强年画  清代


清代武强年画中有一系列猴官图,便是从“沐猴而冠”发展而来的,暗含有讥刺时弊的深意。官员和随从出形,浩浩荡荡的队伍,所有的人却全是猴子——猴头,猴脸,猴毛,猴爪,在官服和盔甲之内,包裹着猴子的身躯,在衣冠楚楚的猴群中,可隐隐看到一点孙悟空的影子,然而,这些严重世俗化的猴子,脱去官衣则毫无真本领,自是不能与孙悟空相提并论。


该系列的年画现存三种,其一为《蟒袍猴官》,画面的视觉中心是一身穿明代绯红官服的大猴,头戴乌纱帽,右手挥着折扇,左手拿着一支象牙嘴的香烟,拿烟的姿势尤见其惺惺作态。


只见这位猴官坐在“二人抬”的滑竿上,由两只小猴抬着,一路前行,前方开道的有两名持刀的差役,身旁有书童捧着笔筒,身后还有侍者打着伞盖,另有一名跟班。画面中的角色皆是猴形,如同一出闹剧。画上还有题诗云:“蟒袍纱帽,执刀喝道,近代官僚,视此逼肖。”落款是“恒顺画店主人题”。这几句题诗直奔要害,直接点明了官场生态与猴戏相仿佛,可谓毫不留情。


还有一图名为《扛箱官》,与上图相似,却已改成了清代的官服,红顶子,朝珠补褂,所谓的扛箱官,是旧时春节期间的街头表演的花会节目,由一丑角扮演官员,手执羽扇,坐在一根竹杠上以代轿,两人抬行,有路人故意拦住告状,则插科打诨讽刺时弊。


扛官箱  河北武强年画  清代


这幅年画借用了“扛箱官”的名目,却用猴子代替了人物,前有猴兵铜锣开道,还擎着一面大旗,旗上写着“禁烟”的字样。清代的禁烟令自雍正朝便开始颁行,到后来却越禁越多,许多官吏大开方便之门,甚至亲身参与到贩卖鸦片的走私贸易之中,因此旗号上的“禁烟”二字也是形同虚设。


还有一幅《猴官》,与《扛箱官》相似,也是清代官员的猴形漫像,稍有不同者,是二猴抬着猴官在前,身后跟着两个跟班,一个拿着烟袋,一个举着伞盖,官威似乎不及前两图,它的马褂罩住了官服,只在下摆露出了海水江崖的纹路,它坐在滑竿上扭身子向后看,也稍显局促,远不及前两位猴官意态闲雅。


猴官  河北武强年画  清代


这一系列猴官图,是对官场生态的戏仿。官员出行的仪式,是一种视觉景观,观者的日常经验便在此刻唤醒,发出会心的微笑。猴形的队列,正是人间仪轨的倒影,愈是庄重,愈是赫赫威仪,反差便愈是强烈。


通常是将这组年画当作讽刺漫画来看待,民间自发的讽刺与幽默,实则暗含妖怪学的传统,动物变化人形,为祸世间,便不仅仅是滑稽那么简单,笨拙的外表之下,恐怕还隐藏着吃人的獠牙。吊诡的是,多数人只看重这身官衣,不管、也不知这衣服里面是人还是猴,这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