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神怪的第一次影视化
来源:起承文化
作者:马艺铭
创建时间:2022-03-06 12:00:07

水漫金山寺


300多年前,陕西关中一带的村民开始流行起一股休闲风潮——皮影戏。这其中,属华县皮影最为知名,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皮影戏,分解开来,就是使用兽皮制作造型,并使用纤线在灯影下演戏。毫无疑问,皮影戏是将民间雕刻工艺、戏本编著、表演演唱结合在一起的表现形式。


当代人看皮影戏的第一感觉一般都是质朴,原始感,甚至还有昏暗灯光下简单的人影移动带来的诡异感。可当幕布撤走,看到皮影实物,大多数人都会惊叹于它的巧夺天工。它们不仅精致生动,更是惊人想象力的结晶。



1994年,光艺皮影社表演《西游记》。摄影 张韬



2006年4月,华县三义村,皮影艺人王水龙的葬礼上,观众基本都是老人。摄影 张韬



皮影戏的剧本是在白麻纸上用毛笔书写而成。图为皮影艺人潘京乐,2005年12月。 摄影 张韬


半边脸的善恶忠奸


到底什么是这些雕刻师的灵感缪斯?


到明末清初时,各类民间小说逐渐成熟,形成很大影响力。这就相当于一堆大IP成形,并迎来第一次影视化。


也许是对自然的未知,或受宗教影响。古代人对神怪的想象一直没有停止。在华县皮影戏中,神怪形象大部分来源于中国古代神怪小说的两个中坚力量——《封神演义》、《西游记》。

火云洞


艺术家邬建安则给出了另一个解释,皮影戏最接近鬼神题材是因为可操纵角色上天入地,喷火,断头等。它在超自然领域有天生的表演优势。


说道中国神怪宇宙,不得不提《山海经》和《白泽精怪图》。据说《白泽精怪图》曾经一度是居家必备妖怪指南。要是在家里看到精怪,拿出此书找一找就知道其种类,技能以及应对办法了。在禅宗语录里也有“家有白泽图,妖怪自消除”这种口号。


这些民间艺人在镂刻和色彩填充上有简有繁,还十分注重细节特征,例如驼背,白发,平而向前的下巴表现老人、线条镂空表现皱纹等等。只能说,艺人们不光依托古本文字的描述,更加入了自己的观察,这才让幕布里的一切,既合情合理,又天马行空。



白泽精怪图.敦煌残卷(局部).法国国图藏


亦真亦假的神怪宇宙


中国庞大且交错的神怪系统大致可分为神仙,神兽,妖精,魔,鬼,怪等。简而言之,有正有邪,有高有低,同样遵从人类社会的等级。


水怪


龙跟龙也是不一样的,《西游记》中的龙王主管降雨,更像是个上班族,还要跟底下的蚌精,龟丞相,夜叉一起穿官服。因为这两个龙的来源不同,被戏说的龙王在造型和动作上更趋向于人类社会的规则,可能少了神话中龙的威慑力和庄严感。


神兽


神兽很好理解,《礼记》当中有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这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四大只了。


神兽即为祥瑞之兽,是被人类供奉的。例如麒麟又名勾陈,青龙,重明鸟,毕方,白虎,青鸾等。除此之外,有一部分神兽还是神的坐骑。毕方就是给黄帝驾车的神鸟,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是“四不像”,其形象酷似麋鹿。


八仙过海里每位仙人都有神兽坐骑。


火龙




神兽在形象上多为结合体,例如龙首虎身。识别它们神兽身份的大多是脚底下踩的祥云


皮影镂刻技法有二,分为“阳刻”——凸起刻画,“阴刻”——凹进刻画。它们会产生不同的阴影和层次,都由雕刻工匠根据具体的角色来决定。二郎神身边的天狗形象,此幅作品为阴刻画


这幅清朝的《青狮吐八宝》,讲的是《封神演义》里的财神赵公明让青狮吐出八个宝贝,还配有小诗一首“此地风光好,青狮吐八宝,吐在吉庆地,富贵直到老”,也算是皮影戏开场前跟观众讨个吉祥


妖精


每个动物植物经过修炼都能成妖成精,它们有名有姓,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因为刻苦修炼,它们皆能成人型。雕刻师们便使用人面,头上顶着其原型的形式表现妖精的属性。


在时代更迭中,文学演绎给妖精们贴上了一些性格标签。比如九尾狐是《封神演义》中妲己的原型,带有魅惑,邪恶的色彩。但在最初,九尾狐可是瑞兽,还有“子孙繁息”的喻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认为九条尾巴有繁多的含义)





魔鬼


从学术角度讲,魔这个概念是从印度佛教传过来的。艺术家邬建安认为“魔”是用来形容一种精神状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其他动物。“鬼”则是肉眼看不到的。鬼有强有弱,有些可能没什么害处,有些可能专门吓人,有些是为了索命。



地府



怪如果单做一个门类,可以用来形容“半人半兽”,或者长相奇特。它们也能修炼成精,某种程度上,一些怪兽只是没有神兽这个身份加持。动物是怕火的,可西游记里火云洞的兽鸟不怕火怎么办,雕刻师们便让它们被火苗包围,甚至嘴里还能喷火。



皮影对于这两类的处理,都是通过勾勒张牙舞爪的肢体,凶神恶煞的神情。还有就是不穿上衣。除此之外,搭配一些奇奇怪怪的武器。幕布后的它们可以带来十足的诡诞感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山海经-海内南经》。在其他中国古籍中,这样的人鱼也被称为鲛人。


关于鲛人的传说十分唯美,跟安徒生的美人鱼有异曲同工之妙。东晋干宝在《搜神记》中写道:“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鲛人哭泣的眼泪可以化为珍珠,这项技能真的是很浪漫了。中国国家地理出版的《神鬼记》中提到过清代沈起凤的《鲛奴》。说是“有个叫景生的人,救了一个被流放的鲛人。这鲛人只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每次饭后一定要去池塘沐浴,浴后就蹲在黑暗的角落里,不说话也不笑。这之后,景生喜欢上了一位美女,可女方家却坚持要上万颗珍珠作为聘礼,景生根本没有家底,最后一病不起。眼看着他快要死了,这救来的鲛人伏床大哭,泪珠尽化为珍珠。最终鲛人为景生凑满聘礼,之后便赴海而没,不知去向。景生终于如愿和美女成了婚。”


这上百上千个神怪轮番登场的世界,其实仅用5位皮影艺人就能演出,“一人唱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三人挥舞古乐声”。他们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都是通过拜师学艺,口口相授。


人鱼造型明显比魔鬼们更有观赏性,明亮的色彩和完整的身躯让人物多了一丝可爱


时至当下,小小的幕布消失于街巷,乡村,却走进了电影院。让人感慨的是,人类爱看戏的本质没有变,原来的媒介形式却无可挽回的陷入困境。


但让人欣慰的是,皮影戏仍在被研究,被传承。几百年间,它一直扎根于民间,也把那些上天入地的形象镂刻在几代人心里,例如经典动画“葫芦兄弟”的制作就借鉴了皮影戏。在未来,它的艺术性和传统工艺值得被再度挖掘。


演出路上的华县皮影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