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对其他民间神祇的信仰一样,五通神信仰的起源已经在时间及神话的作用下变得难以追溯。许多南宋或更晚时期的资料表明五通神信仰始于唐代,然而这位神灵在现存文献中的最早现身发生在11世纪。自诞生起五通就有着邪恶的一面,且这些邪恶特质在他后来化身财神后变得十分突出。但五通同时也是一位救助患病者的善神。虽然五通神崇拜在宋朝获得了来自官府和道门的认可,但其前身为邪恶山魈的事实从未被忘却。事实上,这位在宋朝时具有多副面孔、天性复杂的神祇,在明清时期人们的眼中,其主要属性已然是山魈的妖邪,至少在江南地区情况如此。
· 独脚五郎 云南纸马 ·
洪迈对当时人们关于山魈的看法做了最为全面广泛的讨论,他认为五通最初就是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一种山魈。洪迈称南方的不同地区对于山魈有不同的称呼:在江南和江东,山魈被人们称作“五通”;在赣江河谷和闽中地区,人们称其为“木下三郎”或“木客”;单足的山魈则被称作“独脚五通”。尽管名称各异,但这些山林间的有害生灵实则都是早期文献中记载的夔、罔两、山魈等木石之怪。洪迈提出,这些精怪同北方的狐魅十分类似。
· 五鬼 清末 民间纸马 ·
洪迈还把他口中的木客同五通传说中的两大母题联系在了一起,它们分别是五通神助人获得不义之财的本事以及喜淫的天性。木客可以帮助供养者实现乍富,因此小人会对其供奉膜拜,但供奉者一旦稍有不合其意,木客就会收回曾经赐下的所有财富。每值盛夏时节,木客便会下山贩卖木材。由于他们时常随意出现或消失,该地区的居民在与木客相处时总是万分谨慎,小心翼翼地奉上祭品以便获得他们的青睐。木客天生好色淫荡,常常将自己装扮为美男子以勾引不知情且心性不坚的女子。他们的本形如猿、如狗、如蛤蟆,但可以随心所欲地化为多种体相,且行动十分矫捷。他们的触碰冷若冰铁,但阳具十分壮伟。
受到木客侵害的女子会失去意识,然后会浑身痉挛,僵卧在床好几天甚至好几周,甚至常常会进入濒死的状态。有些女子在恢复意识之后说自己被带入了一座华屋,并在那里过着纵欲的生活。与木客和山魈的接触使她们获得了神异之力,她们中的许多人因此变成了巫女。还有一些人则陷入狂乱状态,再也没能恢复心智。洪迈特别关注女子在与这种恶灵交媾后诞下的怪物。他列举了十来个相关事例,它们都发生在江东地区,且与木客或山魈的交合都导致了可怕的怀胎经历、怪胎的诞生以及女人的发狂与死亡。宋朝的医学常识认为恶鬼尤其是死婴的游魂对于孕妇来说十分危险。虽然人们可以采取各种预防中邪的措施,但无论医者还是巫者都对山魈的畸形子嗣无计可施。
· 五瘟众圣 清末 民间纸马 ·
在中国南方多山的内陆地区的各个角落,人们都修建了用于祭祠木客或山魈的丛祠。丛祠通常面积很小、结构简易,多建于大树或陡崖之下,因为据说山魈经常出没在这些地方。换句话说,这些丛祠位于荒野之中,而非村落之内。丛祠具有辟邪的功效,因此山林中的精怪无法接近丛祠,但这里同时成了地方上的驱邪师和巫觋的生意场所。1048年,一位在江浙任职的地方官员发起了打击丛祠的运动,因为这些丛祠成了群巫聚集之地,他们“掊货财,偶土工,状、(即山魈)、傀魅、泆阳、彷徨之象,聚而馆之丛祠之中”。
在列举丛祠中的神灵时,这位官员使用了大量文学典故,这反映出他其实并不清楚丛祠之中到底放了哪些土偶,但他使用的所有词语指代的都是畸形恐怖的山魈及其同族。王令(1032~1059年)的《古庙》一诗生动地描绘了这些邪灵给人带来的惊惶恐惧之感。在一间年久失修的古庙中,王令发现双目瞪视的庙中主神(在诗中被称为“神君”)的形象令观者感到惊骇不已。他穿过了古庙一侧的漏风过道,然后突然停住了脚步:
直东之厢步逶迤,且益所见怪可嘘。
马牛羊犬杂豕鸡,或戴以首旁四支。
间有人面身亦非,老祝趋前为众词。
王令在庙墙之上看到的人首兽身怪很容易就让人联想起古老的《山海经》中形态古怪的异兽与人面兽身怪物队列。由于没有作为山魈的五通神的画作或雕塑流传至今,我们无法确定五通神是否也被塑造成了这类怪异的形象。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对五通神的崇拜就诞生在这些丛祠以及模仿这些丛祠的家祠之中。
· 五道之神 清末 民间纸马 ·
蔡雾溪(Ursula Angelika Cedzich)提出,最早用“五通”这个名字指代山魈等邪物的最有可能是试图阻止人们崇拜邪神的佛教僧人。在佛教中,五通指通过禅定修得的五种神通,但异教的巫觋通过服用药物或念诵咒语也可以获得它们。拥有这些神通的人在佛教经文中被称作“五通仙人”。在佛教的鬼神学传统中,这类邪灵与中国本土的山魈十分类似。高僧永明延寿(904~975年)在他综合了禅宗与净土宗思想的佛学杰作中,把第五通称为妖通,并把它与可化作人形的狐精和木石精怪联系在了一起。延寿指出神通既可被用于正道,又可成为作恶手段,只有得道之人才能做到辨伪存真,而俗间之人则因此多为邪伪所惑。
关于五通神崇拜的最早可信记载出现在一篇题为《撤土偶文》的文章中,它写于1016年,作者是天台宗僧人智圆(976~1022年)。智圆是杭州玛瑙院的住持,他发现寺中竟然供奉有土地神与五通神的土偶,于是立马撤下五通土偶,并把土地神更名为护伽蓝神。他还发现在杭州城的居民间流行着一种可憎的宗教实践,也就是在家中祭拜土地神与五通神。他说“五通”本是佛教用语,却被俗众胡乱使用以掩盖这位邪神“魍魉妖孽”的本性。
· 五瘟使者 水陆画 ·
宋朝的新兴道教门派主要关注斋醮科仪的驱邪治病功能,他们也将五通神定性为邪恶的山魈。12世纪早期和之后的道教驱邪经书便把五通与山魈归为一类。元妙宗的《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可追溯至1116年)是天心派现存最早的道法典籍之一,该书提出山魈是“五行不正之精”,他们肆意游荡于凡人之间,“诈称贤圣,私通妇人,起水放火,抛掷砖石,引弄六畜”。另一本可能成书于南宋的驱邪秘书对五通神做了类似的描述,并着重强调称这类鬼精喜好化身为美男子,“淫乱生人之室”,玷污神圣的婚姻关系。洪迈的《夷坚志》中有很多关于法师运用驱邪之术赶走五通邪神的叙述,其中一例使用的便是天心派的雷法科仪。五通还在巫觋崇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巫觋(通常为女巫)在与神灵世界沟通时会向五通神寻求帮助。项安世(亡于1208年)的叙述证实了山魈或五通在巫觋传统中的重要地位。他说根据澧阳(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方志中的记载,“五通神出屈原《九歌》,今澧之巫祝呼其父曰太一,其子曰云霄五郎、山魈五郎”。1813世纪,一位在今天的湖南省任职的地方官员也提到了这种关于五通神起源的说法,此外他还补充说五通神实际上是名为“夔”的独足山精,共有兄弟二人,但被后人误认为是五只山精。
· 山魈 溥心畬 作 ·
作为山魈的五通所展现出的任性妄为也是他在充当财神时具有的一个特征。藏书家、笔记小说作家吴曾讲述了发生在11世纪中期的京师开封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开封最高档的街区开设帽肆的制帽商人。一日,他在城中碰到了正在蹴鞠的五位意气风发的少年。他与其中一人相约痛饮,之后该年轻人向帽商的店铺投入了一大笔钱。后来,帽商发现了自己这位生意合伙人不为人知的秘密。当晚,帽商在这位投资者的家中过夜,并对左右两间房进行了偷窥。他发现在其中一个房间的四壁之上钉满了妇人与婴儿,而另一间房则挤满了锁链加身、哀声号泣的囚犯。见到此景帽商不禁骇然,但他还是接受了五通神的资助,且他的生意十分兴隆。吴曾没有从道德的层面对这个故事做出解读,而只是简单指出开封的百姓把这五位少年称作五通神。
· 五路财神 上海小校场年画 ·
《夷坚志》中也有许多故事可以证明,五通神成了一位广为人知的财富之神。在一则187故事中,每当某位“小民”的财产即将增加或减少时,五通神都会提前向其发出告知。在另一则故事中,原本以编织草鞋为生的小贩吴十郎由于转行卖菜油而走了财运。吴十郎的迅速致富引起了邻里的怀疑,在附近的富人遭到贼寇劫掠后,人们都指控他是盗贼并把他抓住送了官。面对狱中酷刑的威胁,吴十郎坦白了自己获得财富的经过:他梦到了一位一脚神,该神称只要吴十郎能够恭敬地供奉自己,那么自己就将为吴十郎赐下丰厚的钱财,于是梦醒后吴十郎对周围一座被废弃多年的独脚五通之庙进行了修缮。获释后他又为五通设立了家祠,且每天夜里都用“血食”祭祀这位神祇。在祭拜五通神时,他的全家“不论男女长幼,皆裸身暗坐,错陈无别”。地方传说称这种违背礼教的行为使五通神与吴十郎的妻子得以暗通曲款,吴十郎的妻子之后还为这位神祇诞下了子嗣。多年之后,吴十郎的长子娶了一位官家小姐为妻,这位具有良好教养的女子拒绝祭拜五通神。无法淫占这位吴氏新妇的五通神十分愤怒,把疾病之灾降到吴家。吴十郎、他的妻子以及他们的新媳妇相继抱病而亡,吴家从前积攒的钱财也全都被大风刮走。有鉴于此,吴十郎的家人向五通诚心谢罪,这位邪神方才停止作害。此后,吴氏一家仍同从前一样祭祀五通神。
· 五路财神 无锡年画 ·
这个故事中的若干要素后来都成为五通神信仰的标志性特征:与一位不光彩神灵的邪恶交易,受到诱惑或奸污的妻女,悲剧的结局和家族不义之财的烟消云散。即使做到对五通神全心全意地供奉也不能保证一定会有善报。在洪迈讲述的另一个故事中,一位庄户是五通神信仰的狂热信徒。有感于他的虔诚,五通神在这位庄户跟前显形,要求他献上更多的“血食”祭品。庄户不顾自己的财务状况,耗尽家财,努力满足五通神各种得寸进尺的要求。几个月过后,该名倒霉庄户的妻子和女儿都“暴疾而死”。最后,这位贪得无厌的邪魔被天庭派出的正义神使擒获,不过庄户已经遭受的损失没有获得赔偿。和多数其他涉及五通神的故事一样,在这则故事中,该邪神的关照为其在凡间的崇拜者带去的是代价高昂的崇信活动与悲哀惨淡的结局。
· 五瘟使者 明万历刊本《三教搜神大全》 ·
洪迈讲述的故事中只有一则把五通神描绘为道德正义的施行者,但即使在这则故事中,由兄弟五人构成的五通也与严于律己的儒家道德典范或嫉恶如仇、施行天谴的道家神官几乎没有相似之处。相反,这五位神祇被描述为重视感官之欲者,他们的形象十分接近拉伯雷式幽默讽刺小说中的人物。在这则叙述中,他们在临安的一座酒楼痛饮达旦,为这座酒楼提供酒水和吃食的酒老板因此大赚一笔。这五位神祇奢侈铺张的作风引发了这位酒老板的贪欲,他鲁莽地向五通神提出请求,希望他们能够赏赐他更多钱帛。这五位神祇笑着满足了他的要求,但他们最终同他开了个玩笑:在返回家中后,这位酒老板发现五通神不只吩咐手下为他准备财物,还命他们对他家中的橱柜做了手脚,柜中的值钱器物全都不翼而飞。
· 五盗将军 明万历刊本《三教搜神大全》 ·
因此,五通神的民间形象带有几分其在驱邪典籍中具有的邪性。与此同时,五通神以财神的身份抓住了民间的想象力,但与现代盛行的神话中人们十分熟悉的慈如长辈的财神不同,此时的五通神被讽刺性地刻画为一种任性妄为的形象,在其带来的横财下隐藏着导致不幸的因素。
· 五方财神 青岛天后宫雕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