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海错图》里的奇幻生物
来源:志怪mook
作者:盛文强
创建时间:2022-03-15 06:32:01


人鱼 聂璜《海错图》

上图这位面貌丑陋的“美人鱼”,是清代画家聂璜《海错图》中的一页。怪物背后有鳍,还有一条尾巴,秃顶,四肢俱全,手指之间有肉蹼,便于划水。古人早就想象海中有一支人类的近亲,又称“海人鱼”,元代林坤《诚斋杂记》载:“海人鱼状如人,眉目口鼻手足皆为美丽女子,无不俱足,皮肉白如玉,灌少酒便如桃花,发如马尾,长五六尺,临海鳏寡居多取养池沼。”沿海地区的单身渔民常抓这种美人鱼养在池塘,以备不时之需。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则称广东新安沿海有海人鱼,其名曰“卢亭”,又称“卢余”,是东晋末年海盗卢循的孑遗,“其长如人,有牝牡,毛发焦黄而短,眼睛亦黄,而黧黑,尾长寸许”,似正与聂璜所画的人鱼相吻合。


历史、博物、想象以及地方经验的杂糅,而聂璜终以视觉为出口,描绘着奇异而又迷幻的海上传说。除了人鱼这种想象中的生物,还有一些是早期博物学的混沌带来的奇观,比如腽肭脐(斑海豹)被他画成了狗头鱼身、浑身鱼鳞的怪物,井鱼(鲸)的头上有一口井。还有巨大之物,海鰌(须鲸)则成了泥鳅的放大版,身长可达百余里,东海中的大虾,虾须可以做拐杖。更多的还是化物,比如麻雀变成蛤蜊,鲨鱼变成虎,䖳鱼(水母)变成海鸥……


聂璜《海错图》封面



聂璜《海错图说》抄本

想象中的海洋生物还有很多,聂璜翻检古史传说,一一做了图绘。这位来自杭州的画家生平不详,只知道他生活在清代康熙年间,曾活动于闽浙一带的海滨,他的《海错图》已然迈进了现代博物学的大门。然而他的观念仍受限于时代,比如麻雀变蛤蜊,就是从儒家经典《礼记》中流传下来的:“雀入大水为蛤”。聂璜也有过怀疑,并说“余不敢信”,经过长期的观察,终于被他撞到了变形的现场:海滩上有一只死去的麻雀,肉身已经腐烂,聂璜把麻雀残骸挪开,见麻雀身下的海滩上有蛤蜊,便认为是麻雀的肉腐烂后变成了蛤蜊,于是乎“古人诚不我欺”。对古圣先贤的迷信,是难以生出科学精神的。

奇幻生物在《海错图》的三百多种海洋生物中只占了一小部分,却最能吸引人。今天就从《海错图》里择出一部分怪奇图像,请您把手机向右旋转九十度,以横屏观看——


虎鲨


鳄鱼


大红虾


海鰌


井鱼


人鱼


腽肭脐


海马


海㹠


海和尚


鬼头鱼


章鱼


蝙蝠化魁蛤


血鳗


鲨变虎


海豹  鹿鱼


鹦鹉鱼  稚入大水为蜃


麻雀变花蛤




鸔鸟化墨鱼  䖳鱼化海鸥


响螺化蟹  大香螺化蟹


火焰螺


海物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