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李可明 这般颜色作将来
来源:起承文化
作者:黎惠
创建时间:2022-08-05 12:50:24

01 “汝瓷世家”的后代


1987年,李可明出生于河南伏牛山东麓的平顶山汝州。这一年,考古试掘汝州宝丰县清凉寺瓷窑址,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遗址重被发现。


李可明


大多数人都会在李可明的简历上写一句“生于汝瓷世家”,但在李可明的回忆里,做瓷不过是个能养家糊口的技术工种,若要以此为理想,家长们也会数落孩子,这“不是正当职业,不体面。”虽然李可明家中长辈大多在国营瓷器工厂上班,成长在窑口边的他并未打算接手这样一份活计,考入大学便离开家乡。


毕业后的李可明在北京从事室内设计工作。在这期间曾参与了中信银行,万科,美国驻京大使馆办公楼等重量级的室内设计项目。他开始注意到家乡瓷器产业的变化, 2008年奥运会,大师韩美林带队来到汝州地方窑口做了一批国礼,2010年的世博会时汝瓷也是外宾赠礼。


2012年在一次跨国项目的沟通会上,当时的项目总监一眼看到了李可明工位上的汝瓷茶壶,为这瓷器的美而感到着迷。当他得知这是李可明在家乡自己动手烧制的茶壶时,兴奋溢于言表:“这是什么瓷器?为什么有这么多开裂?你还在继续做吗?”李可明感到困惑,也开始将目光重新投向这个古老的制造产业。


02 徽宗一梦,名垂千古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是宋徽宗对于青瓷理想颜色的极致追求。在九百年前的北宋,汝窑工匠以玛瑙入釉,以期烧成“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汝瓷,一窑中如有所成,可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李可明汝瓷作品


汝窑秘器为北宋宫廷专属,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曾在《老学庵笔记》中写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窑器有芒。”叶寘在《垣斋笔衡》中也有记:“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汝窑只有北宋晚期约二十年烧造历史,其后技艺失传近800年。汝窑千年以来,一器难求,既无出土整器,也无陪葬器,全世界被承认的传世品仅有87件,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馆屈指可数。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势。”汝窑朴雅集中国美学、哲学之精华。


03  任何非遗,“用”字当先


2012年,李可明有心回归,对汝瓷兴趣重燃的他开始频繁返回家乡。跟随伯父李廷怀系统重学汝瓷烧制技艺,同时奔波北京像世人推广汝瓷。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对陶瓷的理解及设计水平,李可明还到清华美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研修班进行学习。



出窑,开片的声音


汝瓷的当代研究工作是在20世纪50年代恢复的。李可明的伯父李廷怀自1975年起就一直从事汝窑恢复与发展工作,1978年成功研制出中国汝瓷月白釉色,是历任汝州市工艺美术国营汝瓷二厂中国汝瓷月白釉项目负责人之一。2017年底入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的首批代表性传承人。


李可明的伯父李廷怀


李可明深知只有深入领域,才真理解其中困顿——老一辈大师年事已高,二代从事者少之又少,产业固守着对古老器型的简单仿制,有价无市,国礼身份带来的礼品采购的热潮也已退去,余温尽失。


李可明想起美院老师曾与他进行的讨论:“我们的上一辈在做非遗的传承,我们这一代应该让非遗回到日常。”他开始思考如何让传统的汝瓷技艺与时代接轨,如何找到当代设计与古典传承的平衡点。


“用字当先,任何非遗,都应该想办法考虑如何让人使用起来,有‘用’的环节,这个东西才能活下来。”他开始建构具有现代审美与传统技术的新品牌“汝山明”。


初创团队规模小,李可明便使用3D打印技术先设计汝瓷造型,再通过互联网众筹的方式,请消费者们用脚投票。在2016年到2020年期间,李可明用这一方式不但了解到年青一代消费者的审美偏好与使用需求,也同时获得了高于预期的价值回馈。


李可明重视现代设计的力量。他力排众议进行各种造型的开发,大胆设计了一系列汝瓷生活用器,并发布在微信朋友圈里——“以前人家知道你做这个,可就觉得够不着,我想做让身边朋友能够得着的东西。”他与荷兰籍设计师Henny van Nistelrooy合作,请对方以西方视角重新诠释汝瓷文化。Henny在经典汝瓷器型“三足尊”和“芝足”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咖啡杯具,让汝瓷从茶养开片变为咖啡养开片,令产品拥有了一层中西文化交融的乐趣。


2018年,李可明携手颐和园共同探讨“中国传统瓷器之美学”,这激发了他将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千年汝瓷与“天下第一器型”的古代酒器梅瓶融为一体的想法。然而汝瓷密度低,酒精会挥发渗透,李可明不得不一次次调整配方进行尝试,最终成功烧制出了汝醉梅瓶。其后,他还以故宫馆藏双耳尊瓶为原型,改良设计了汝瓷天青分酒器。行业内对改良工艺的做法褒贬不一,这在李可明看来这是以新技术推动汝瓷技艺改良的重要尝试,这些产品也最终获得了市场的极大认可。


汝醉梅瓶



汝醉梅瓶和汝瓷天青分酒器


除了做好设计创新、工艺改良,李可明还为更好地进行品牌运营管理,进修了法国巴黎HEC学院艺术管理硕士。


04 致敬经典,延续文明


“我想为汝瓷带来更多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包含设计创新,也包含文化历史延续。”李可明对将中国传统美学带入生活的初衷也从未放下。他常去博物馆参观,并尝试以汝瓷重述经典古文物。


陶瓷器仿制其他各类器物者,古来有之,原始青瓷便有很多仿青铜礼器的先例。明清时期的仿器瓷,则也以仿铜器者居多。李可明的汝瓷四羊方尊是仿自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四羊方尊。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李可明以汝瓷复烧的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作品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将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瓷器保留了青铜方尊上的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部四角的卷角羊头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生动,呼之欲出。



四羊方尊


其复烧的八棱瓶效仿的是越窑青釉八棱瓶。越窑青釉八棱瓶始作于唐朝,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发掘出一件八棱瓶与此件相似,其制造工序一丝不苟,应为当时青瓷的上品,可能是供奉宫廷的佳器。复烧作品胎骨薄,瓶直口,整器棱角分明,朴中见秀,釉色青绿温润。



八棱瓶


汝瓷双龙瓶的复烧造型以唐代双龙瓶为蓝本,两侧对称双龙柄盘踞在瓶口。双龙尊器型原形或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古希腊。它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经由西亚传入中原,并在隋唐时期流行一时。双柄单腹双龙尊最早见于唐高宗时期,主要有白瓷、青瓷、三彩等品种。唐玄宗时期,这一器型逐渐销声匿迹,直至一千年后,在清朝雍正时代的景德镇窑厂得以复烧再现,形完全出自于盛唐时期的标准样式。即使如此,存世的雍正至乾隆早期的双龙尊数量也极少。李可明这件汝瓷双龙瓶一如克利夫兰博物馆藏清朝雍正粉青釉双龙尊,既保留了盛唐的经典器形,又呈现了宋代的绝色釉彩。



汝瓷双龙瓶


李可明复烧的弦纹尊,仿的是宋代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通体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如今存世的汝窑三足奁(即这种弦纹炉)仅有两件,一大一小。大的在大英博物馆,为大维德基金会捐赠;小的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为清宫旧藏。这种存世稀少的经典器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宋代时期出土了大量商周到两汉时代的青铜器和鼎炉器物,这件作品即为对鼎炉器物的仿古。汝瓷褪去了三代器物的沉重感,保留了古意,充满了文人诗意,充分展现了宋徽宗独特的审美品味。


弦纹尊


复烧三足洗承盘直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个蹄形足,与宋代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器型相同,里外施淡天青色釉,造型规整,柔和温润。



三足洗承盘


李可明的复烧作品八方竹节瓶复烧源于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这件曾于201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创造过亿元拍卖纪录的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则先后为John Henry Levy和Eskenazi递藏。李可明复烧的八方竹节瓶一如原器八方造型,圆盘口,长颈往下渐宽,间饰弦纹成双,下接垂肩,器形端庄,刚中见柔。



八方竹节瓶


李可明认为经典不可再造,但却可将历史上最好的审美保留,并带进当代每个人的生活,延续古人制瓷的精神来创造今天的价值。


李可明

国家级非遗汝瓷烧制技艺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汝山明品牌创始人

中国民协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理事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特聘顾问

“汝醉”产品被录入国家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案例

“一盒汝猪”茶器套装作为案例被录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传统工艺振兴案例汇编丛书”《工艺当随时代:传统工艺振兴案例研究》一书

“大漆塔帽罐”作品入编首届北京陶瓷艺术家作品集

其开发设计的汝瓷作品荣获历届国家及金、银大奖20余项,作品曾多次被用于外交外事活动并被各国参事和政要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