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杨慧子 以染道天时
来源:起承文化
作者:黎惠
创建时间:2022-08-01 15:59:51

杨慧子,艺术学博士,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师,博士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她爱好手工,犹喜文创,钻研实践草木染多年。2020年,她开始用草木染表达二十四节气,对自然做一场从形到色的手工保留。



杨慧子


01 感应自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指导着传统中国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蕴含着中国人的天时观。这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宏大思想结构——天、地、生、人是彼此互动、感应和反馈的统一整体。自然变化为 “因”,人事活动相 “应”,人受馈于自然,行为感应于自然。


草木生长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以“冬至”为始,以“大雪”为终,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循环其中的生命的颜色,记录了自然与时间的关联。草木染,是植物色彩与天然织物的融合,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染色技术之一,它将人对自然的情思渗透于自然纤维之中。



02 衣染草木,身着春秋


“从水,水者所以染。从木,木者桅茜之属。从九,九者染之数也。”这是南唐学士徐锴为《说文解字》中的“染”字所作的注。白话解释:“水”在字中表达了浸染需水;“木”则表明染料取自草木;“九”则在说明其工艺需经多次反复。


衣染草木,身着春秋,草木染这一织物着色技法绵延千年。回顾历史,自周初至春秋中叶,草木染即可谓官治民循,从种植染草到染色加工,自成系统。《周礼·天官》记载,周朝专设有“染人”一职,为宫廷“掌染丝帛”。“凡染,春暴练,夏玄,秋染夏,冬献功。掌凡染事。”《诗经》中的“终朝采蓝”是民间植物染色的直接写照。及至唐代,草木染的概念有了更加明确的记录,《唐六典》载:“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


《诗经》里的植物


宋代“药斑布”青白成文,是蓝印花布的前身。明代杨慎在《丹铅总录》中记载:“元时染工有夹嘏之名,别有檀颉、镯颉、浆水颉、三套颉、绿丝斑颉之名。”清乾隆时期也有文字描述上海染坊:“染工有蓝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有红坊,染大红、露桃红;有漂坊,染黄糙为白;有杂色坊, 染黄、绿、黑、紫、虾、青、佛面金等。”草木染自隋唐至清中期一路发展繁荣。


03 生老衰亡,自然之道


色彩,在各个时代、各个领域,都有独特的表达和展示。色彩与空间方位相连,同时也和时间相连,在四季冷暖的时间感受中,草木枯荣的色彩变化被古人铭记在心。玄、缁、朱、赤、赪、绿、蓝、黄、金……这些是《诗经》中周初至春秋的草木染之色;而用于染色的这些植物,如今仍遍布中国广袤的大地。色彩,也保存着中国人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


“观翚翟草木之华,染五色为文章”。杨慧子尤其敏感于以植物色彩描绘季节变化。在创作实践中,她形成了看见植物就想把它保存下来的习惯,特别是茎叶——因为叶片的染色效果通常是优于花果的。“中草药、蔬菜、水果、茶叶、路边的野花野草,都能染出美妙的色彩。桑葚汁、杨梅汁弄脏了衣服,就干脆扎一把染上色。”


取核桃皮染色


做草木染的过程,像一场艺术又严谨的科学实验。提取每种染液的过程,杨慧子都会进行定量分析:记录温度,记录色泽变化,做色卡——在60度染30分钟、或是一个小时?与蓝靛结合,氧化一次、两次、三次……每次都能收获欢喜。十种面料、十种染材,将它们进行交叉组合,能获得不同的效果。


“工作中也有瓶颈,例如固色。经过双手浸染固定的色彩,会随着时间、日照衰褪。草木染保留了植物的灵性与生命迹象,但它也像生命,无法抗拒衰老消亡。”即使如此,杨慧子还是非常喜爱染色中的天然之美,并坚持使用古法媒染。


04 富有哲理的人生享受


钱穆认为,中国人追求的实是一种“富有哲理的人生之享受”,杨慧子对草木染的态度即是如此。这项看似简单的手工艺,是古代科技文化遗产的一场凝聚,渗透着植物学、矿物学、化学、农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等众多领域的学科知识。


回看处于新冠疫情之中的一年,杨慧子有她用草木对时光的记录:



立春的颜色应当充满生机。用蓝靛和黄芩做了套染,我用葎草做了敲拓染。葎草俗称拉拉秧。


雨水节气,正是蒲公英开始生长的时候。我用它和蓝靛套染出了松绿色。


惊蛰节气,春雷惊百虫。我用有活血功效的茜草根染出了阳光般温暖的色泽。


春分节气,昼夜平分。春为东,东为木,木色青。我用黄柏加铁媒染,染出了黄中带绿的葱青色。


清明时节,很多野菜正当时,婆婆针就是其中的一种。


谷雨的绿色更加浓重一些。这个时候,鲜嫩的香椿芽已经长好了。


立夏已至,蚊虫渐多。尤加利的香味有驱蚊的功效。


小满节气,气温上升很快。我用苏木加铝媒染,染出了温暖的彤色。


“芒种,忙种,忙忙种!”染这个节气应当是五谷的颜色。


夏至节气,暑热交加。我在湖边采了几枝荷叶,敲在了织物上。平添几分清凉。


小暑节气,赤日炎炎似火。用苏木和蓝靛的套染,能够形成非常浓重的殷红。同时,我还采了红色叶片的小檗,小檗是小灌木。


要表现大暑节气的暑热,我使用了薯莨和圆叶桉,薯莨就是染制香云纱使用的植物根茎。


立秋节气凉风起,适合喝荷叶茶,万物转向萧瑟成熟,我以褐色的荷叶留住此刻。


处暑,即为“出暑”, 明艳之色也逐渐褪去。我使用功劳木做铝媒染,形成酡颜之色,又用银水滴的叶片做了转印。


白露节气,寒气增长,天气逐渐转凉。所以我染出萧瑟枯黄的色泽。


秋分过后打核桃,我使用的是核桃的青皮加铁媒染。而鸡爪槭,也是能够体现浓浓秋意的植物,所以我用敲拓染,把它印在了织物上。


寒露节气,菊有黄华。我采了新鲜的万寿菊,染出了秋日的金黄之色。


霜降节气,气温骤冷,昼夜温差很大,色彩更加凝重。五倍子由虫瘿形成,这个节气也是采摘虫瘿的好时候。


立冬节气,很多植物难经风霜,凋谢枯萎。我用玫瑰花瓣染出了凋谢之色,又将玫瑰花的叶片敲拓成零落的形态。


小雪节气里,作为岁寒三友的竹子还可以傲然挺立。所以我采用了形态非常接近竹叶的竹叶桉来进行印染。


大雪时节,好“柿”成双。这个时候吃柿子,最是美味。


冬至节气,我用紫草染出了雪青色。红色的枫叶,经过敲打和固色,也呈现出了独具韵味的色彩。


及至小寒节气,大部分落叶乔木的叶片都脱落了,呈现出木本植物的棕褐色。



年末的大寒,我选择了皂斗,也就是橡栗壳,用它来染深邃无光的黑色。


杨慧子 艺术学士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向

2016 入选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重点人才库 2017 北京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骨干项目获得者 2017 第二届“中国手艺”创意设计比赛 最具市场潜力作品奖 2018 北京国际设计周“二十四节气”创意产品 铜奖 2019 大运河文创设计大赛银奖,获二十四节气文化设计大赛二等奖、三等奖。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具备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长期进行非遗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创意转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