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马宁 我想雕火车
来源:起承文化
作者:王宁
创建时间:2022-08-01 14:05:23

“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但好作品可以传承千年。我想不惜一切代价尽可能去做些大的作品。如果有可能,汽车、火车、飞机……我都想雕一下。但这还远远不够。我更希望创造出形式多样化的雕漆,创作的想法每天都萦绕在我脑海当中,我想用雕漆呈现《山海经》、《封神演义》那样的中国故事。”


马宁 云龙四条屏  220×120×8厘米 东非黑黄檀 天然生漆


01 巅峰国礼


2012年12月5日,中国作家莫言从北京出发,赴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带去了一份“北京礼物”,一只红色雕漆天球瓶。此时引发大众关注,雕漆艺术重回当代中国人的视野。


明早期 剔红花卉纹天球瓶 大英博物馆藏


中国漆器工艺历史悠久。在有六七千年前历史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只木胎红色漆碗,中国漆器制造史的第一页由此揭开。


雕漆最早有文字记载于唐:“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唐朝时雕漆和禅宗便一同自中国传到日本,如今镰仓禅宗寺院还有很多佛具,正仓院的雕漆藏品大多都是那时的遗作。中国雕漆曾令镰仓、室町时代的日本贵族万分着迷。


宋代雕漆工艺得到长足发展,至元代已日臻完善。明王佐《新增格古要论》中有记载“元朝嘉兴府西塘杨汇有张成、杨茂剔红最得名。”元代晚期,雕漆从江南传入北京,成为宫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  剔红栀子花纹圆盘 “张成造” 故宫博物馆藏

元 剔红观瀑图八方盘 “杨茂造”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是雕漆工艺发展的重要时期,明代国姓为朱,国色尚赤,对朱漆器物爱重有加,宫廷设立了专门制作雕漆的机构——果园厂,由张成之子张德刚应诏创办。明代著名鉴藏家张应文在《清秘藏》卷上《论雕刻》中称赞:“我明永乐年果园厂所制及宣庙所制……用朱、用胎精美之甚。”可见果园制器之精。雕漆由此成为皇家御用,官办制作,并常被用作外交礼品。在永乐帝三次颁赠日本国王的礼物清单上,就共计有漆器209件。其中除2件朱漆戗金器、4件朱漆素髹器外,其余均为剔红,所占比例惊人。


明 剔黑开光花鸟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雕漆工艺较明代更受皇室推崇。乾隆初年,造办处漆作尚无雕刻匠人,弘历便命在造办处“牙作”当差的南方刻竹名匠从事雕漆,促成了雕漆业的全面繁荣,并使之达到巅峰 。


清 剔彩山水人物琮式盒 故宫博物院藏


02 时间的艺术


《庄子·人世间》载:“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制造漆器的主要原料大漆,是漆树上割取的浅灰白色树汁。雕漆之珍贵与天然漆的产量关联密切。 “百里千刀一斤漆”,一棵生长十六年的漆树,一年的产漆量只有250克。




大漆


这些珍贵的汁液干涸后能在器具表面凝固为一层经久不朽的保护膜,色泽柔和,“白如雪,红似血,黑似铁”,极具韵味,且耐潮、耐高温、耐腐蚀。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一只西汉时期的彩绘漆鸟纹耳杯,历经两千年,漆色纯红,至今不褪。


彩绘漆鸟纹耳杯 故宫博物馆藏


漆器抗菌,古代贵族常用作礼器、食器。从事漆木器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李澜,曾将等量牛奶分别倒入漆碗和普通碗中,于相同环境下存放相同天数,发现漆碗中的牛奶腐败程度要缓慢许多。


雕漆工艺,是珍贵的原料、复杂的工艺与漫长的时间,三者结合的艺术。“工笔精刀摹美人,环姿燕色幻如真,晶莹髹漆千层罩,月里嫦娥羡几分。”雕漆要经过制漆、设计、制胎、光漆、雕刻等上百道工序,其中“光漆” 最为耗时。每层漆须结膜后才能再光涂新层,一天只能光一层漆,仅上一毫米的厚度的漆就需要十六到二十天。一件雕漆作品漆的厚度最薄也在五毫米以上,即至少要一百层光漆,因此,即使是最小的雕漆作品,光漆的时间也需要三个多月,大件的甚至达到五六个月。


光漆


雕漆讲究一刀到位,不能重叠二刀,否则就是败笔。《髹饰录》中具体描述了雕漆之四过:“骨瘦,暴刻无肉之过;玷缺,刀不快利之过;锋痕,运刀轻忽之过;角棱,磨熟不精之过。”其中骨瘦、玷缺、锋痕都是雕刻刀法不精湛所造成的失误。雕漆的雕刻只能在漆处于一种半硬不硬状态下进行,因此雕刻的最佳时间段只有大约四个月。


雕刻


除制作功力之外,《髹饰录》中还提到“二戒”,即避免“淫巧荡心”及“行滥夺目”的毛病,在制作漆器的过程中,不能只为讲究华美艳丽的装饰,而失去对于艺术内在精神意涵的追求。


03 拜师


马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雕漆技艺传承人,京作核雕技艺传承人。


马宁核雕作品


他的曾祖父马仁寿在清朝光绪年间从事核雕工艺,祖父马荣春子承父业。马宁儿时家中灯绳上系着的便是祖父的作品。马宁对雕刻的浓厚兴趣大约来自基因,祖父不授,他执意要学。


马宁高中、大学时就读美术专业,但毕业后却未继续从事自己的专业,而选择当工作稳定的地铁司机,为的就是能保证业余时间钻研爱好。


马宁虽做地铁司机,但做核雕已在北京小有名气。只是他一直觉得做核雕创作表达受限,想要雕刻更大的东西。2010年,有地铁同事拿着报纸告诉他,几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正面向社会招收传承人,其中包括雕漆大师文乾刚先生。


文乾刚先生


文乾刚先生收徒,引来包含马宁在内的300多人报考。历经层层筛选后的五人还需过最终一关,考题横跨中西文化,难度不低。考试在北京电视台直播,现场只马宁一人脱颖而出,答上了全部问题。


文乾刚先生收徒要求严苛,见马宁执着,便问:“若不给你钱,也不你管饭,还能学不能学?”马宁不假思索地回答:“能学。”


马宁决心之大,不但辞去了地铁公司的铁饭碗,还放下了核雕已有的名声,彻底走上了雕漆学艺之路。


04 学艺


文乾刚先生给马宁上的第一课是“拢火”。


学雕漆还得烧蜂窝煤?原来是要做刀。雕漆匠人都有自己趁手的工具,不靠买,不外借。做刀要先会拢火,烧红钢条,再用出锤子拍打出合适的形状,打磨。“雕漆没学,铁匠活和木匠活先学来两手。”


雕刻工具


备齐了工具,师傅便让马宁跟在其他老技师前蹲着等,让他捡老师傅们起活掉下的稍大块漆片上手练习。就这样一晃小半年过去,师傅才终于批给马宁一块小漆板上手练雕功。


那块小漆板,马宁至今也没有雕完。刚练了三天,师傅就让马宁上手去雕一块价值上千万的大屏风的一条边。老技师们质疑马宁功力不足,文乾刚先生却说:“马宁用刀技巧上虽然没你们熟练,但对美术的理解力却强很多。”果真不出一个礼拜,老技师们便对马宁刮目相看。从那以后,马宁再也没有机会练习,在师傅身边站着干活,一干就是五年。


学艺过程里,文乾刚先生让马宁把过去在学校学素描时画过的石膏像用泥塑的方式做了一遍,这培养了马宁的立体写实能力。他提醒马宁要多注意现代人与古人在审美上的不同:“一件古代漆器,远看可能只看到一只红通通的瓶子,它雕工复杂,表达含蓄。但随着与世界的交往,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今天的中国人需要更为清晰直接的表达。在这个时代,想成为漆工艺的领军人物,你的艺术表现能力必须强。”


五年中,马宁学会了雕漆的全套工艺。文乾刚先生带队获得国家级的奖项的作品颐和园胜景屏风,有三分之一由马宁设计,APEC会议上的九扇百草屏风中,有六扇雕刻出自马宁之手。


颐和园胜景屏风


文乾刚先生本意是让马宁只学雕刻,建议他调漆、刻锦纹可靠旁人辅助,但马宁想学得彻底。当学徒时,只要有时间他就去帮别的师傅干活,无论熬桐油、调漆还是刻锦文。


马宁学成独立后,才理解师傅过去跟他说的行业困境。他有手艺,却不知该怎样做生意养活自己。为了做作品,他在地下存车处用大芯板隔了个隔间当工作室。他的第一件重要作品《水月观音》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那时没钱雇助手,所有步骤全靠个人——自己上山采漆,自己熬桐油,自己调漆,自己糊胎,自己刷漆,自己设计,自己上手下手,自己抛光。”


马宁 黄财神 80×123厘米 天然大漆



黄财神(局部)


黄财神(局部)


05 反骨的艺术之路


马宁天生反骨, “不想当匠人,想当艺术家” 。


《水月观音》的形象源自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水月观音像。


水月观音 100×200厘米 86公斤 基座花梨 金属胎 天然大漆


在雕漆这个行业当中,有句话叫“尺山,寸树,豆大点的人”,意思是说人物雕刻是为配合山水的,不用单独刻画五官、肌肉、面部表情。雕漆人物开脸难度很大,想在不足八毫米厚度的漆面上准确地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极其考验创作者的功力。


水月观音(局部)


马宁结合了木雕、象牙雕刻的手法,使观音与其坐骑金毛犼无论从正面还是侧面看都栩栩如生,避免了雕漆垂直下刀产生“立墙”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呈现作品肌理,马宁特意保留了人物的肌肉、衣纹褶皱上的刀痕,只抛光作品需要表达圆润的地方。这件作品曾在一场佛教仪式上被信徒围绕,顶礼膜拜,场面令马宁心生触动,决心深入去做一系列人物造像作品。但马宁在创作中对传统雕漆表现手法的挑战,令业内争论不休。


水月观音(局部)


“你能想象吗?《黑金六臂玛哈嘎拉—大黑天》参加工美杯,连个奖都没拿到。它在视觉上张力十足,可评委们关心的却是它算不算雕漆,为什么要嵌金银。艺术是什么?作品给没给你带来美与震撼,你管它用什么材料?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之所以滞后于艺术发展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在评判它们时要先分门别类。全球化的今天,文化都在包容,为什么材质不能包容?作品表达不能包容?”


黑金六臂玛哈嘎拉—大黑天 70×100厘米 天然大漆


黑金六臂玛哈嘎拉—大黑天(局部)


黑金六臂玛哈嘎拉—大黑天(局部)


《安居图》是马宁想要对剔彩工艺做出的变革。“剔彩,亦名雕彩漆”,最早见于明朝宣德时期。它于胎骨上分层涂上不同颜色的彩漆,每层数道,累积至一定厚度,依雕刻深浅之不同而显露出不同漆层的色彩,可表现“红花、绿叶、黄心、紫枝、黑石”等纹饰效果,绚艳五彩,故宫珍藏的《林禽双鹂图捧盒》即是代表。


明 剔彩林檎双鹂图捧盒 故宫博物院藏


浮雕表现“实”的题材容易,向“虚” 十分困难。马宁却希望通过《安居图》表达出清晨雾气,以及菊下鹌鹑的淡影。挑战最终落在如何处理作品背景的锦地上。通常一块锦地是由成百上千相同的锦纹拼成,雕刻本身就有很大难度。而《安居图》表现影与雾气,锦纹还要分为完全雕刻和不完全雕刻,不完全雕刻又按百分比分为20%、40%、60%、80%。近处鹌鹑的影子清晰,锦纹只雕20%,大面积保留色彩层;远处鹌鹑的影子朦胧,则使用了100%全雕锦纹。


安居图 100×80×3厘米 天然大漆


安居图(局部)


安居图(局部)


安居图(局部)


安居图(局部)


安居图(局部)


安居图(局部)


在马宁所有的作品里,有件特殊的作品网络知名度很高——雕漆摩托车。


雕漆摩托车 230×120×77厘米 天然大漆 哈雷摩托


摩托属于马宁的一个朋友。那朋友四十岁时决定告别骑摩托车,回归稳定安宁的生活。两人聊天时决定,用雕漆给朋友这辆爱车做个造型留作纪念。创作前马宁特地去了解了摩托车的性能知识,挑选在不受热的油箱挡板和气门口盖的部分做大漆。雕漆通常要先画精细的图纸,再上手雕刻,但朋友要求他自由发挥。于是马宁徒手上刀,二十六分钟内雕刻完钟馗头像。“钟馗夜游的张扬感就体现在快刀撅出的胡子上。超爽。”这样的创作,他想一直继续。


雕漆摩托车(局部)


雕漆摩托车(局部)


雕漆摩托车(局部)


马宁在泰国芭堤雅第一次见到真理寺时很感慨。想,自己真的可以雕得比那更好。“可在哪里可以找到一个地方,能确保在我死前不会拆?可以让我肆意地去雕?”


泰国真理寺


06 以非遗扶贫


中国雕漆工艺师里难有人像马宁这样拥有自己专属的漆林。


一次参加会议时,马宁得知自己在北京喝着水来自南水北调工程,湖北十堰市便是其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为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当地不能进行工业生产,非常穷困。会议现场有领导笑问非遗有没有可能扶贫?马宁想到了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提议种漆树。


竹溪县曾是中国历史上五大生漆产地之一。2016年马宁出任竹溪生漆产业发展高级顾问,扶植漆林10多万亩,又与众多伙伴一同努力,将当地一座老漆厂改造成为生漆博物馆。马宁还在当地顺手收了三个徒弟。无心插柳柳成荫,徒弟中年纪最小的彭涛在三年疫情中屡获奖项。


文乾刚先生曾在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的时候说:“收了马宁,北京雕漆至少又延续了30年的辉煌。”师傅的企盼,马宁应当已经做到。


马宁

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

北京雕漆代表性传承人

京作核雕代表性传承人

继古斋第四代传人

马宁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均有展出

与文乾刚大师合作品《百草屏风》被国家选为APEC会议北京雁栖湖会场的主背景屏风

与文乾刚大师的合作作品《居庸叠翠》被评为工艺美术精品,现收藏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

作品《百合富贵》雕漆壶被北京非遗博物馆收藏为重要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