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古人「婚前」那些事儿
来源:起承文化
作者:张婧雅
创建时间:2022-03-06 05:25:38

春秋时,贾大夫容貌丑陋,其妻却很漂亮,妻子对这桩婚姻很失望,婚后三年,既不说话也不笑。西晋名士许允,娶了阮氏女为妻,新婚之夜却被新娘容貌吓到,怎么也不肯进新房。


在中国传统婚配中,夫妻婚前就是陌生人,即便是两家父母,也多是听媒人一面之词。相较于今天的自由恋爱,古人的结婚体验可比“开盲盒”刺激百倍。当时为何设立如此不合情理的婚姻制度?青年男女该如何保障自己的未来?

 

皮影里的闺房场景。清代


婚前约束,男女大不同


封建时代,对男女的要求大不一样,其中一个突出特点,便是“男尊女卑”。


周代婚前教育主要针对女子,设有专门的女师,于女子出嫁前三个月,在宗庙进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育。教导完成,要用鱼和蘋藻祭祀祖先。蘋藻代表柔顺的品质,是对女子的期望。


成婚当日,父母送女儿出嫁,还要再次叮嘱女儿:要日夜谨慎,不要违背公婆命令,做事勤勉,要从早到晚恪守妇道。同样,新郎父亲也会在祠庙前教导儿子,主要是叮嘱他好好继承宗室和家业,要勉励和引导妻子恭敬从事。


清代皮影里的迎亲队伍。


婚前教育的侧重点在“德行”,对容貌不做太多要求。女子虽要“妇容”,也只占一小部分,且主要是仪容整洁、讲卫生等。因此,两家人商量婚姻时,品德、才能和家世等“有用”因素才是核心。


贾大夫容貌虽丑,却最终因出色的打猎本领,赢得了妻子芳心,贾大夫感慨:“男人不能没有才能啊!”后来,就连猪八戒都说:“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嫌男儿丑”。


许允对妻子容貌不满,他进新房质问阮氏:“女子有四种美德,你有其中几个?”意在用“妇容”使阮氏难堪。阮氏却说:“我缺的不过是容貌,可读书人应有百种品行,你有几种?”许允回答:“我样样都有。”阮氏说:“百行以德为首,而你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样样都有!”许允听了很惭愧,从此夫妻相敬。


《农村嫁女图》 局部  元代


漂亮的外表不仅无法带给家族实质利益,甚至可能引来灾祸。人的情感是多变的,仅凭主观好恶做事,无异于给家族埋雷。因此一个合格的贵族,在婚姻大事上不能太“肤浅”,实在“好色”,男子可以纳妾,“娶妻娶贤,纳妾纳色”。女子就只能憋着了,她们的欲望不被认可。


古代男女的法定成婚年龄不一样。男孩比女孩晚熟,再加上身上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不一,周代提倡“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是相对科学的。各朝政府会对此做调整。汉惠帝为了人口繁衍,规定“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为婚嫁年龄,否则要罚款。


在男尊女卑的时代,男子向来只愁功名未建,不愁没有老婆,所谓“大丈夫何患无妻”,有的甚至抛妻杀妻来成就事业。老夫娶少妻,“一树梨花压海棠”更是常规操作。女子则很怕没人迎娶,或被夫家休弃,年龄太大也使其自身价值减低,北朝民歌有“老女不嫁,踏地呼天”的诗,可见女性在婚姻一事上的焦虑。


能否结婚,主要看天命


周代设置“六礼”,从议婚至完婚,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亲迎前的“五礼”就是婚前礼,它们是婚姻能否顺利结成的关键,其中有很强的天命色彩。所谓天命,主要体现在纳采、问名、纳吉。


纳采即提亲,“采”是采择之意。媒人接受男家请求,去女家求亲。女家不答应通婚,此事就作罢;女家答应,媒人就通知男家,并进行送礼。


雪芦双雁图。南宋


按周礼规定,纳采时男家要送雁。事实上,除了“纳征”不送雁,其他“五礼”都送雁。大雁追随太阳,每年按时节迁徙,飞行时排成队列,简直是“顺阴阳往来”“不失其节”“长幼有序”的典范。大雁忠贞不渝,象征夫妻从一而终。能猎到大雁的男子,也有一定实力。后世有人找不到活雁,就雕刻木雁代替,也有用鹅或鸡代替的。


鹅笼 传统婚俗有奠雁礼,聘礼以奠雁为重。大雁南北迁徙遵守时节,古人认为顺乎阴阳;大雁有固定伴侣,在古人看来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劝诫男女不违婚时,象征阴阳和顺、忠贞专一。又因大雁飞行有序,教化女子婚后遵循长幼尊卑。因大雁难得,近代改用鹅、鸭等活禽替代。


后世纳采礼中仍有雁的身影,但也更具别的花样,如:


唐代用合欢(欢乐美满)、嘉禾(五谷丰登、家庭和睦)、阿胶、干漆(如胶似漆)、九子蒲(多子)、朱苇(能屈能伸能包容)、双石(两情永固)、绵絮(柔和温暖)、长命缕(健康长寿)等,多取吉祥含义。


清代《大清会典则例180卷》详细记录了贵族纳采礼,如:顺治八年世祖章皇帝纳采,用马十匹、鞍辔具甲胄十副,段百匹,布二百匹,金茶筩一具,银盆一具等,体现了民族特色。《湖南通志》记载,乾隆时当地百姓纳采会送一套衣服、一床被褥等,更多具有实用功能。


纳采后,是问名。男家让媒人前往女家,问清出嫁女子的信息。宋代是用“草帖子”通名。女家开具“草帖子”,上写父祖三代姓名及官位、议婚女儿的排行、出生时间及其母亲姓氏,并罗列奁具田产若干。男家同样也要回一份草帖。


问名是为了纳吉——将帖子放在祠庙,进行占卜,预测婚事吉凶。占卜不等同于算命,是用龟甲、筮草等,按一定方式进行,最终得出一个六爻卦,其理论依据是《周易》。


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想娶棠姜为妻,占卜结果却是凶。崔杼临时发挥了“无神论”精神,他忽略掉占卜结果,执意娶了棠姜。后来,棠姜和齐庄公私通,导致崔杼“激情弑君”。当时人认为,崔杼不听神灵告诫,一意孤行,结局果然不好。


《遣子毕姻札卷》是张骏致唐姓“亲家”的一封礼书,內容是让其子回松江(今上海)完婚,并送去了彩礼。 明代


大约从汉开始,纳吉变成了算命。唐人李虚中开始用人的生年月日,预测人生命运。这种算命术不断被人完善,一直流行到现在。某些汉族地区有“女子属羊守空房”之说,导致很多属羊女子篡改生肖,羊年上半年出生就说属马,下半年出生就说属猴。光是自己命好也不行,还得看五行、八字、属相,和结婚对象是否相克,妻克夫,夫克妻,都不美满。


纳采、问名、纳吉是婚姻确定的程序,因为耗时较短,所以后世对之作了简化,朱熹《家礼》将问名、纳吉全都并入了纳采,三合一打包完成。


聘礼与嫁妆,比谁更土豪


纳征,就是下聘,是婚前礼的重头戏,由男方派使者和媒人,给女方送去一定物品,作为婚姻的“保证金”。


纳征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均不可反悔。“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中,梁祝二人相爱,梁山伯却因为晚一步提亲,祝家已收了别人的聘礼,无法再毁约,于是造成了男女双双殒命的悲剧。


下聘对女方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聘则为妻奔则妾”,没有经过下聘的婚姻,没有保障。


访祝是截取民间广泛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访祝”和“抗婚”的两个情节而创作的连环画式的剪纸。画面右边表现的是祝府门外,梁山伯带着书童来提亲,而左面的屋内,祝英台得知父亲将自己许配给杭州太守之子马文才,坚决不从而遭父训斥。


唐贞观十六年,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夷男,想同唐朝结为婚姻,唐太宗准备让新兴公主出嫁。可没成想,夷男调集诸部羊马为聘财后,却在送聘礼的途中,导致羊马耗费过半。唐朝认为,如果聘礼不全而和夷男通婚,会导致他们轻视中国,因此聘礼一分都不能少,太宗便下诏拒绝了这次通婚。就连公主都不能将就“聘礼”,普通人可想而知。


《列女传》中记载一位申氏女子,因为夫家意图不给聘礼,她宁愿付诸公堂,哪怕有败诉坐牢的风险,依然不肯嫁过去。她因聘礼问题而窥见了男家“轻礼违制”,不值得托付。


周代聘礼是用“玄纁束帛、俪皮”。“玄”是黑色,代表天,表阳;“纁”是浅绛色,代表地,表阴;“玄纁”象征阴阳完备。“束帛”是二十丈丝织品。“俪皮”是两张鹿皮,寓意好事成双。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可多得的礼物。


汉惠帝娶皇后时,聘黄金两万斤,马十二匹。唐代重门第,有不少高门第者索取重聘。《霍小玉传》中,家境贫寒的李益,为了娶甲族卢氏之女,“涉历江淮,自秋乃夏”,到处求亲告友,借得百万钱才搞定婚事。有趣的是,《荆楚岁时记》写牛郎为了娶织女,向天帝借了二万钱下聘。看来娶仙女比娶唐朝大姓女子更实惠。


面对这种攀比豪奢之风,各朝政府都有颁布政策对之进行打击,否则百姓为嫁娶所累,会不愿意养儿育女。比如唐高宗时,下令:“天下嫁女受财,三品以上之家,不得过绢三百匹;四品五品不得过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过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过五十匹,皆充所嫁女赀装等用,其夫家不得受陪门之财。”


请期,是男方根据历书等,择定良辰吉日后,遣媒人去女家请示婚期。《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第二次出嫁时,男方家长“视历复开书”,他翻的历书,可能是《六合婚嫁历》《嫁娶经》《阴阳嫁娶》《嫁娶迎书》一类。


民国时期的“结婚证”


按照六礼,定好日子后,就等着亲迎了。不过,民间还兴起了一些风俗,加在了亲迎之前,“铺床”大约就是嫁妆奢侈之风盛行的产物。


“铺床”是女家在亲迎的前一天,将嫁妆等送到夫家,并布置房间,“挂帐幔,铺设房奁器具,珠宝首饰动用等物”。


嫁妆有很多别称,如:房奁、资妆、随嫁、陪嫁、添箱、奁具。男家迎接送嫁妆队伍,用酒食款待,并将嫁妆照单点数,罗列在桌上,让亲友观看。除了箱笼器具,宋代还出现“奁田”,即家族确定一块田产,专为嫁女所用。


年画中的婚礼场面


宋代铺床习俗大大兴盛,“铺床”是否足够耀眼,取决于嫁妆的阔气程度。送嫁妆都用肩抬的方式,女方众人前呼后拥,招摇过市。所谓“十里红妆”就是指嫁妆丰厚,送嫁妆队伍达到十里路长。


除了物品,大户人家还会给陪嫁丫鬟。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时,不仅有五百名丫鬟和五百名保镖随行,还有各类能工巧匠,吃穿用度更是一应俱全,各类典籍和论著不胜枚举,可以说集整个汉族文化的瑰宝。


何去何从,中国婚姻三千年


周公制礼作乐,对周代风俗加以改进,使之符合贵族价值观,并形成统一标准。其对行礼的下限、上限进行规定,能避免“人情”上的不必要冲突和麻烦,杜绝攀比现象。礼宾有序,礼尚往来,重义轻利,这些优点是很值得借鉴的。


后世庶人阶层兴起,周礼和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矛盾,民间便发展出一系列的习俗,来适应人们的需要。从汉到唐,旧礼和新俗杂糅,出现了别具一格的婚姻礼俗文化,但民间百姓对礼俗“不知所以裁之”,若不加以扶正,对百姓的生活会造成恶劣影响。


文明娶亲 杨柳青年画


如何平衡礼与俗,一直都是一个问题。从汉代就开始争论,宋代朱熹、吕祖谦等也对此进行过一番研究,在“因礼废俗”“以俗合礼”“以礼化俗”等角度做出努力。朱熹《家礼》视情况而对“六礼”进行更新,算是成功的例子,直接影响了到元明清时期的婚礼。


今天,我们的生活又比宋代不同,有“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男女平等思想的崛起,与建立在“男尊女卑”基础上的传统婚姻礼俗产生了巨大矛盾。这一矛盾如何解决,传统礼俗中的精华该如何吸取,是放在新时代“周公”们面前的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