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辟邪祈福的中国巫术——闹洞房
来源:起承文化
作者:夏赛星
创建时间:2022-03-03 15:10:23

明代《升蓭集》写当时闹婚习俗:新郎主动避开众人,由众男子针对新娘进行调戏,或掀起衣裳用针刺其皮肤,或脱掉鞋子玩弄其小脚,将明媒正娶的妻子视为娼妓一般戏弄。《留青日札》说“(弄新妇)甚有至于不堪毒谑死者”。


古代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人们将名节视为性命攸关之事,可在闹婚时,人们就如同换了个物种一般,所有的礼数都已不作数。


闹新房:闹洞房是中国婚俗中的传统习俗,画面表现了童子闹新房的场面。有的藏在马桶之中,马桶通常为女方的陪嫁;有的翻花生枣子、红蛋等物,寓意“早立子”;有童子滚床,期望早生贵子,生男孩子。从落款看出,粉本是由画家吴梦蕉绘制。


闹婚,一场全民狂欢


所谓“闹婚”,是指在婚姻“亲迎”环节前后,亲友们进行的一系列嬉闹行为,主要为增添喜庆气氛,并对新人进行祝福。有人认为,“闹婚”是原始抢劫婚的遗俗,世界各族都有类似习俗。


中国有着独特的“闹婚”文化。所谓“三天无大小”,人们暂时将生活中的身份、秩序抛开,营造出一场全民狂欢。为了让“闹婚”更合理,人们会说“越闹越发”,更说“人不闹鬼闹”——据说新娘容易被妖鬼侵犯,而破除不吉的办法就是让屋里有人气。于是,在闹婚这件事上,即使再夸张也无人怪罪。足够热闹,才会兴旺。若没有这些热闹,人们会认为这个家族人缘不好。


闹婚起源于何时,尚不可知。有人认为,先秦《诗经·唐风·绸缪》就是一首闹洞房歌,摘录一段:“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诗中用紧紧捆绑的柴薪,比喻相拥的男女。在星光闪烁的夜晚,诗人打趣新娘:“你呀你呀,拿这夫君怎么办?”用“束薪”比喻情爱,是一个文学传统,当代河南西村一带闹婚时,还会说一些露骨艳诗:“房上一捆柴,风刮腰子开。XX解玉带,XX爬上来。”


中国文化一向分为雅、俗两面,“闹婚”是典型的“俗文化”。它是民间自发生长的,可以随时随地变通,但又遵循着差不多的形式。这些形式的背后,或有着某种共同的东西,或发挥着某种共同的功能。


洞房坐帐:新人拜过天地后坐在洞房的床沿上,表明已同床,由娶亲太太说几句吉祥话,随后新郎用裹着红纸的秤杆把新娘的盖头挑下,并将新娘头上的绒花摘下一朵,任插一处(传说:插上方生子,插下方生女)。新婚夫妇同吃“子孙饽饽”(煮半生的小饺子),喝交杯酒。整个婚礼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发达兴旺的主题。


闹新郎:挨打、吟诗、吃兔屎


闹新郎方式花样繁多,内容主要在体力和智力层面,可视为对新郎的考验。


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女方亲友会对新郎进行打压,新郎必须突破重重刁难,才能接回新娘。这一打压新郎的过程,在唐代称为“下婿”。


唐代《酉阳杂俎》载:北朝婚礼中,女家亲友聚集,各用棍棒打新郎,甚至有新郎被折腾得十分憔悴。清代湖北黄陂新郎迎亲,女家会故意让他从鸣放的鞭炮下钻过,在见岳父母时,闹客们会在新郎跪拜的红毡子下放碎瓷片。这些都是女家抬高新娘身价的方式,也是告诫女婿要敬重新娘。


女家打女婿,多少不会太过分,但新郎自家亲朋来闹,就容易过度了。东汉《风俗通义》载,汝南张妙参加朋友杜士的婚礼,酒醉之后戏弄新郎,把杜士捆绑起来打,后又拴住新郎的脚趾,将其倒悬于屋梁之上,导致新郎不幸身亡。但后人并没有吸取教训,民国《马关县志》载:当地有一家结婚,众人将新郎拴在屋外,在屋里闹新娘。新郎大喊有虎,闹客们不信,结果导致新郎死于虎口。



大花轿:花轿古时称担子、肩舆,自宋代开始,女子出嫁都要坐花轿。剪纸中,花轿披红挂绿,被装扮得喜气洋洋,轿顶上有大朵的牡丹,两旁的花灯迎风招展;美丽的新娘头戴花冠,手握两只公鸡,幸福地坐在花轿里。

陕西洛川 王兰畔


除了体力方面的折磨,智力方面的考验则属于“文闹”。


唐宋时,新郎无论是在下马、经过各门堂、入门前、入门后,都要回答女家的问题或吟诗。比如新郎来到门前,拦门者讨要喜钱,会吟诗一首:“拦门礼物多为贵,岂比寻常市道交。十万缠腰应满足,三千五索莫轻抛。”相当于今天伴娘们拦门讨红包的环节。新郎回答也要用诗:“从来君子不怀金,此意追寻意转深。欲望诸亲聊阔略,毋烦介绍久劳心。”新郎不行的话,可由伴郎们代答。


催妆也是非常高潮的环节。新郎拜过女家各门,就要催动新娘起身。女方矜持,故意不动,需要男家“催妆”。唐代徐安期的《催妆》诗最为典型,“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面上浑妆却,留著双眉待画人。”这首诗巧妙运用典故,告诉新娘:“你不用把妆画得很完美,留着双眉让夫君去画吧!”


宋代有一个叫陈峤的人,年近八十,娶了一年轻女子为妻,众人都非常感慨,所作“催妆诗”均暗含嘲讽。陈峤自己也写了首催妆诗,一来自嘲,一来也算安慰新娘,诗中有两句:“彭祖尚闻年八百,陈郎犹是小孩儿。”用八百岁的彭祖作对比,觉得八十岁只能算个小孩子。


宋代宣和年间,有位新郎相貌丑陋且多胡须,在亲迎之日,岳母被他的丑震撼,大呼:“我女如菩萨一般漂亮,怎么嫁了个麻胡!”这新郎也很有幽默感,他当场写“催妆诗”自嘲:“一床两好世间无,好女如何得好夫?高卷朱帘明点烛,试教菩萨看麻胡。”


新娘上了婚车后,女家亲属为了表示对女儿的不舍,会在路上设置阻碍,比如铺设荆棘、树枝,让婚车无法顺利前行,这一环节叫做“障车”。后来路人也可以参加,主要目的是索要红包。讲究点的还要念“障车文”,双方会有一番模式化对答。



扣碗:扣碗也称合碗,是喜花的一种,陕西关中农村结婚时常将其贴于新房窗户上,有祈求夫妻和睦、繁衍子嗣之寓意。这种习俗来源于古代的“合卺”礼仪,指新婚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古人将匏瓜(葫芦)剖开,用线连两端,制成匏爵,即葫芦杯,新婚夫妇即用此杯喝酒。而葫芦多子,剖开葫芦作酒杯,有男女合体之寓意。画面为两只碗扣在一起的造型,上面的碗中剪有葫芦、石榴等寓意多子的瓜果,下面为“鱼戏莲” 的纹样,同样具有生殖崇拜、阴阳相合之意。碗边装饰有铜钱纹样,亦含婚后生活美满、富足之美好祝愿。

陕西高陵 胡晓丽


“障车”缺乏相应的规范,“障车”者容易索取无度,男家在这个环节花费的财物可能比聘礼还多。《太平广记》载,唐代裴惟岳就曾以“障车”为借口,向人大肆索取财物,新郎给了他绫罗八百匹,他还不满足,干脆将新娘劫走了。


缺乏规范的环节最容易产生恶俗,有的“障车”者会对对新娘品头论足,动手动脚,抚摸取笑,或者向新娘讨红包,完全失去了女家表达不舍的意义,从为难新郎,变成了戏弄新娘。因此有人为了避免这种尴尬,以及减少财物损失,会在成婚当日选择僻静的路,绕开人多的场合。但古代治安不好,走僻静之路,有可能会碰到抢劫等危险。


新娘安全到达新郎家,针对新郎的考验还未结束。在婚礼进行时,新娘一直用团扇遮脸,想让新娘挪开扇子,就需要新郎或伴郎赋诗,伴娘们也会趁机索要红包,进行言语戏弄等。敦煌文献记载了一首却扇诗:“千重罗扇不须遮,百美娇多见不奢。侍娘不用相要勒,终归不免属他家。”意思是侍娘们也别要挟勒索了,新娘终归是属于别人家的人了!


婚后回门,新娘同伴或嫂子等人会继续戏弄新郎,或是趁新郎不注意,往他脸上抹锅底灰,或是在饭桌上做文章,比如:故意让新郎用长筷子夹菜;或将辣椒掺进饺子、汤圆里,分成几碗端给新郎,若吃到辣的那碗,新郎会大叫,面红耳赤,众人则大笑;还有的会将兔屎捣碎,偷偷放入新郎的茶水中,使新郎喝了后放屁不止,大出洋相。



老两口与小两口:长白山里,因天气寒冷,满族人家形成了住“对面炕”的习俗:老两口住南炕,头对头睡,新婚的小两口住北炕,头挨着头睡,老少有序,充满亲情。画面的左上方有对称的四只龟的纹样,这在满族剪纸中十分常见。由于满族人信奉的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对一些动物、植物也视之为神,如鸦、鹊、熊、鹿、貂、虎、鹰等,最常见的要属蛙和龟。这种头对头的乌龟,表现手法独特,是一种祥瑞的象征.

吉林通化 倪友芝


闹新娘:扒衣、亲嘴、学性交


“闹洞房”的别称有“谑亲”“戏妇”“弄新妇”“闹房”“暖房”“闹新媳妇”等,主要针对新娘。古人女子不轻易出门,亲友们对新娘子充满好奇,便发明了一系列闹新娘的方法,怎么让新娘害羞就怎么来。


闹客须是比新郎年龄小的未婚男女,这样才更没有身份等级的压制,不过也有一些年纪大的人混杂其中。嬉闹的内容多集中在接人待物、性生活和生育事情上,这些也是妻子的主要任务所在。


接人待物是比较简单的,比如要求新娘给大家提壶斟酒、递物点烟等。但为了产生嬉闹气氛,众人会故意挑新娘的刺,比如:新娘说话声音太小会被嘲讽,声音太大也会被嘲讽。还有一些地区流行对新娘扇耳光,左右开弓,说是打得越厉害越好,甚至有不小心将新娘打死的事情发生。这或许是为了给新娘下马威,想锻炼新娘逆来顺受的能力。



鹭鸶探莲肚兜:鹭鸶鸟探莲,探有“踩”莲即“交合”的含义,鹭鸶鸟在这里象征男性,莲代表女性,两性相合,象征婚姻。下面的莲鱼和旁边的榴开百子图案,也是男女合婚和多子的象征。这类肚兜,也称为“抹胸”,是妇女结婚时穿的内衣,鹭鸶探莲图案有期盼多子多福之意。


有的地方闹洞房,是众人围在一起看新娘,用言语戏弄,引新娘一笑,可以让她较快和大家熟悉起来。言语不过瘾,就难免动手动脚。明朝徽州地区的新娘,不仅会被人观看品评,还会被摸。为了应对闹客的百般戏侮调弄,女家会特意提前将新娘的衣服和鞋子缝起来,以防闹房时被扒脱。


闹客们最多的便是在性生活上做文章。程度轻点的,是让新娘念艳诗或诙谐语。稍微重点的,是要求新娘和新郎做亲密动作:有让两人同吃一根面条的,从两边开始吃,最终吃到一起,变成亲嘴;或悬挂一苹果,两人一起咬,苹果太滑,新婚夫妇很可能咬到对方的嘴。


闹洞房有时还会波及公婆,比如清代湖南衡州的“打传堂卦”节目,是在亲友中找一个人,把脸抹黑,扮演“堂官”,他用荷叶当礼服,用算盘珠当朝珠,用红萝卜和大蒜装饰帽顶花翎,一班所谓的“差役”将新郎新娘和公公婆婆带上堂跪下,由“堂官”主持戏弄,让公婆给新人比划性交动作,新人需照做一遍。


闹公婆还包括:把锅底灰或墨汁抹在公婆脸上,或让他们戴个纸帽,脸上涂得五颜六色,或反穿皮袄,手拿破扇子,或将萝卜、辣椒等做成项链或耳环,套在身体上……总之,怎么怪模怪样就怎么来!这种做法或许是众人对公婆脾气的打压,好让新媳妇放松。介于舅姑(公婆)身份一向很高很权威,所以这类习俗的起源较晚,宗族家长制有被打破的迹象。


闹完洞房后,宾客退出新房,就到了“听房”环节。据《汉书》记载:“新婚之夕,于窗外窃听新夫妇言语及其动止,以为笑乐。”有的“听房”者会将新婚夫妇第一次发言视为吉兆,还有的会在夜间盗取新娘的衣物,新娘需用礼物赎回。如今,随着人们对“个人空间”的追求,所谓“听房”只会被当做侵犯隐私。1997年,河南六里庄的一对年轻夫妻,因为洞房亲热的声音被“听房”者录制,对着众人播放,新娘羞愤难当,喝毒药而死,新郎受到打击,也喝药而亡。这是“听房”者无法分清隐私和娱乐,酿成了悲剧。



结婚图

陕西洛川 王兰畔


为何会“闹”,该不该“闹”


封建时代,“雅文化”对性爱进行贬斥,人性中的合理需求越被压抑,其反弹也就越大。中国式“闹婚”可视为是对历代禁锢人性合理欲望的一种反抗。著名导演李安在电影《喜宴》中这样描述闹婚:“你正见识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汉末仲长统就在《昌言》中批判闹婚将“淫佚”“阴私”宣之于众,“污风诡俗,生淫长奸”。“闹婚”历来受到文人和统治者的批判与禁止,但它并没有因此消亡,说明它适应了某种社会需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那么“闹婚”的意义何在呢?


首先,“闹婚”具有明显的娱乐功能,能增强婚礼的喜庆气氛。传统乡村社会,娱乐活动匮乏,结婚是难得的热闹事儿,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颗糖,有了“三天无大小”的权利,不趁此时忘却现实身份与森严秩序,放飞自我,更待何时?这种喧闹还带有祝福功能,人们无法接受冷清的婚礼,认为没有人气就会招鬼,需要通过人多势众的方式来赶走小鬼。娱乐环节,只要不带有侮辱性质,大家都是能接受的。


其次,女家打压新郎,男家戏弄新娘,也是让新人学会忍让,这样生活才能幸福。戏弄公婆也有这种意义在里面。不过这方面的“闹”不能过分,捆绑或杖打新郎,扇新娘耳光取乐,实在没必要。


最后,“闹洞房”具有很强的教育性。“雅文化”排斥性爱,将其视为不能见人之事。古代青年男女隔绝,缺乏专门的性教育。“闹洞房”则是通过带有性暗示的言语或亲密的动作,对新婚夫妇进行“补课”,主要是让新娘从少女心态变成少妇心态,理解自己的生育任务,并和素未谋面的新郎熟悉起来,迅速破冰。



1990年元月,莲花寺袁寨村的一场面花婚礼。 摄/张韬


如今,随着自由恋爱、婚前交往的发展,以及电影电视的普及,年轻人对新婚的好奇感消失,对闹洞房也失去了旧社会中的热情。时代变了,婚俗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当旧习俗失去了社会基础,就会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今天的我们,可通过闹婚习俗,窥测古人的生活情况与价值观。同时,当代婚姻也有自己的时代特征,也可以生发出一些新习俗,体现出当代人的生活情况与价值观。